广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
当前位置: 案例分析- 正文

网络水军该“清朗”,流量造假不可行

2022-03-23 08:57 来源: 广西新闻网 编辑:王敏
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17日下午3时举行关于2022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会上表示:流量造假、黑公关、网络水军,是很多网上乱象的源头,严重地影响了网络秩序,危害了网络生态。

进入互联网新时代以来,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,市场前景十分明朗。互联网为大众带来了便利,却让大众逐渐失去了对万千世界的“知情权”——流量造假已发展得相当成熟。所谓“流量造假”是指影视行业存在的收视率、播放量等数据中的“水分”问题。近几年,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利益驱使逐渐渗透于娱乐圈以及商品市场等领域,网络水军通过“操作”非法炮制、虚假传播所谓“热点”“爆点”吸引大众关注,侵犯大众的知情权,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。

互联网经济是虚拟经济不是虚假经济,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不应该被“流量”漫灌,被“虚假流量”入侵。早在2019年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规定,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、平台不得开展流量造假。“流量造假”仍打而不绝,“网络水军”屡禁不止,流量造假的灰色产业链以损害公众利益、社会利益为代价赚取商业利润。

建立公平、公正、健康的互联网生态环境还有待“清朗”。疫情防控期间,不法分子为赚取流量不惜编造并传播疫情的虚假信息,扰乱疫情防控的正常秩序。在某平台上,只要用足“钞票”便可将恶劣的社会事件从公众眼前消失,默默无闻的人物、事件、商品只要投入“钞票”便能“火爆全网”,网络信息有失真实性。影视作品一上线,网络水军既能“成就”它,也能“毁灭”它,“流量造假”混乱了大众对影视作品的评论和判断,影视作品的好坏似乎不由大众来决定,反而由“流量”来定论,评判有失公正。某些App,网站需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点击量,便违背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,刷网站访问量、刷店铺人气、商品浏览量以及销量,商业竞争有失公平。

如何告别“流量造假”“网络水军”,还需有关部门持续“亮剑”。无孔不入的流量造假已严重影响到大众对于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、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网络秩序。由此可知,打击“流量造假”是一场持久战,有关部门需不断加大打击力度,查处为“流量造假”服务的非法平台;严惩并揪出虚假操作的个人和幕后组织;加强普法的宣传教育;完善算法维护网络生态环境。多措并举、对症下药、精准把控,归还大众应有的知情权,助力互联网生态健康有序发展。(李红玉)